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三线城市相亲市场现状 ​​​​

三线城市相亲市场现状 ​​​​ 涨姿势 第1张

我,男,在一个三线城市国企。如果这个城市要评选一位相亲之王的话,估计我会当选。我纸面条件很好,所以平均每周被介绍相亲一次。我关于相亲的观点应该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。

1、先问是不是,再问为什么。三线城市的体制内女孩子找对象很难很难,这是实情。

2、所谓的“男孩子到哪里去了”是个假问题。

本质上应该是“为什么在同样口径的相亲活动中,男性远不如女性活跃”

这个问题还隐含了一个偷换概念,在这里“男性”并不是携带XY染色体的择偶年龄窗口人类,女性也并不是携带XX染色体的择偶年龄窗口人类,而是具备“基本条件”的男性和女性。

一般而言,你们组织的地方妇联、团委、工会的单身联谊,一般而言入门条件是“公务员、事业单位、强势国企、著名高薪私企的高薪岗位”。除此之外,男士还需要具备“有房有车、父母有退休金,身高在170厘米以上”才能实质上进入相亲战场。女士不需要三个条件。我们将这类人群定义为“具备基本条件的人群”。

(1)大城市抽血流失导致优秀男士外流:我所在的三线城市车程2小时有一个国际性大都市。50-55岁左右的同事的孩子如果是儿子的,有一半以上都去了这个国际性大都市,甚至是国外闯荡。相反他们的孩子如果是女儿的,却有80%以上都回到本地,设法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。这就意味着,本地“优秀”的男士比女士天然要少。这也导致了,在三线城市,工作为“公务员、事业单位、强势国企、著名高薪私企”的人员当中,女性比男性数量要来得高。

(2)这些“公务员、事业单位、强势国企、著名高薪私企”的人员当中,女性可以视为基本全部具备“基本条件”,除非她具有残疾、家庭负担特别沉重或者名声不佳,而男性想要具备“基本条件”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。男性的“基本条件”转化率低于女性,这就导致了“基本条件”男性相对于“基本条件”女性的比例进一步下降。

(3)具备“基本条件”的男性择偶标准中,女性的“基本条件”并不是最重要的。而女性基本都认为男性的“基本条件”是必备条件。也就是说男士火力本身就少,不足以实现一靶一弹,男士瞄准的还是偏的。这表现为“男士愿意向下兼容”。实际上我们并不愿意向下兼容,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具备“基本条件”,但是具备“年轻貌美”,“家境殷实”,“性格温婉”等条件的女性,也等同于具备“基本条件”。女性的“基本条件”除非包含了“重点高中教师”、“本市最好医院医生”、“实权部门公务员”有加分,而其他情况下并不会得到加分,因为她们会靠着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完全没有用处的属性(“职业技术学院老师”、“地方性研究所职员”、“低收入国企职员”),自以为具备“基本条件”进而提高索价。

我举几个例子:

(a)对于地方政府女公务员来说,让她接受一个很帅却在私企挣五千元的男士,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。但是对于地方强势国企中层基层男干部来说,让他接受一个年轻漂亮,私企月挣三千甚至无业的女士,却是大有可能。

(b)一个“职业技术学院老师”的32岁颜值四分女性(这是“基本条件”女性的中坚)和一个“小私企表妹”的24岁颜值六分女性,两者其他条件均类似,无论什么年龄段的男性基本都会选择后者。

(c)一个“市农业局经常去三下乡”的胖子31岁小伙可以拿到你们的相亲大会门票。但是一个“私营企业产品经理”的八块腹肌27岁小伙拿不到,因此你们看不到后者,他不是“男生”。

3、由于以上的3个原因,具备“基本条件”(体制内工作/强体制外工作)的女士是无法每人分配到一个具备“基本条件”的男性的。

三个能分到一个就不错了。

来源:知乎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